青春扎根祖国沃土,“志愿汇”科技赋能志愿行动

 

 

青春扎根祖国沃土,“志愿汇”科技赋能志愿行动

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

信中,总书记寄语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这不仅是对支教志愿者的深情勉励,更是对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的深刻指引。作为全国领先的志愿服务数字化平台,“志愿汇”始终以数字化创新托举青年使命,连接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让青春在西部大地、乡村振兴、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边疆教育的田野上,谢依特小学的支教志愿者们坚持用知识点亮孩子们的梦想,而在互联网领域,“志愿汇”则用技术的力量为这份坚守注入更多可能。通过覆盖全国57万公益组织的数字化网络,“志愿汇”将青年志愿者的热情与西部教育的需求精准对接。一名东部高校的师范生可以通过平台报名参与远程支教,为乡村学生开设一堂美术课;一位医学专业的青年志愿者能在线提交申请,加入西部乡村的医疗支援队伍……这种“数字+公益”的模式,不仅打破了地理限制,更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以更灵活的方式落地生根。

图注:2020年,“志愿汇”App上线“陕西省西部计划专区”,助力西部计划事业蓬勃发展。

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社会公信力的有力支撑。“志愿汇”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构建了全国首个权威的志愿服务全周期管理体系,实现了从志愿者注册、活动发布到服务时长记录、信用分评价的全流程标准化、透明化管理,用科技手段为青年志愿行动筑牢信任基石。志愿者通过“签到码”“人脸签到”等多重信息确认,完成签到签退,确保服务数据的真实透明;成为个人成长履历中的闪光印记。无论是线下扎根还是云端助力,志愿者的每一分钟服务都被“区块链+定位”技术真实记录,转化为助力志愿服务发展的“信用资产”。

在激励机制上,“志愿汇”创新构建“公益币+荣誉体系+保险保障”的管理模式,形成“奉献-成长-再奉献”的良性循环。志愿者积累的公益时长可兑换“益币”,换取爱心商城的实用物资。这种将精神激励与物质回馈相结合的模式,让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得以增强,也让更多青年人看见:奉献不仅是付出,更是与时代共同成长的契机。

在文化引领上,“志愿汇”通过在App上开辟“公益圈”等模块、在新媒体平台打造“志愿头条”宣传矩阵等方式,展示青年志愿者的感人故事和奋斗足迹,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志愿文化氛围。志愿者们记录下每一堂课、每一次家访,这些鲜活的故事通过平台传播,激励更多青年投身志愿服务工作。“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通过“志愿汇”搭建的文化桥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将公益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在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力量。

在谢依特小学的故事背后,可以看到“志愿汇”平台上千万青年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的缩影。从帕米尔高原的课堂到云贵山村的田埂,从社区养老院的温馨陪伴到黄河岸边的生态守护,青年们通过平台找到属于自己的“强国坐标”。截至2024年底,“志愿汇”平台累计注册志愿者8691万余人,开展活动880余万场,记录志愿服务时长13余亿小时,参与活动2.58余亿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志愿教师批改作业的深夜灯火,是医疗志愿者跋山涉水的足迹,是环保青年栽下的一株株树苗……

总书记的回信为当代青年指明了方向,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志愿汇”从平台化到生态化,始终致力于构建可持续的公益参与机制,不断为青年服务社会开辟新途径。当大学生滑动手机就能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当工程师利用周末为乡村设计节水方案,当无数年轻人通过平台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我们既看到了科技信息带来的便捷,更感受到青年一代在实践中锤炼本领、服务群众的质朴情怀,用行动诠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赤诚初心。

今天,我们期待更多青年登录“志愿汇”,加入一个组织、认领一个岗位、开展一项服务。在这里,每一次签到都是对初心的坚守,每一份时长都是对时代的回答——因为每一代青年的选择,终将凝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

 

END
 

 

浏览量:0
创建时间:2025-05-13 18:04